Saturday, December 18, 2004

第三届华夏合唱节

华夏中文学校第三届合唱节成功举行

两年一度的华夏合唱节(第三届)于2004年12月11日晚在新泽西举行,来自华夏中文学校13所分校的13个合唱团体参加了演唱活动。艾方林参赞代表总领馆及刘碧伟总领事出席了晚会、发表了讲话,并转达了对大家的新年问候和良好祝愿。他说,华夏中文学校在教授中国语言、传承中华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两年一次的合唱节十分有意义,表现在,一是传播中国文化,二是丰富社区文化生活,三是增进华人间的友谊、团结与和谐。总领事馆全力支持这一活动,支持华人华侨所举办的一切有益的活动。

合唱节的内容丰富多彩,以歌唱祖国、怀念家乡为主线,从青藏高原到长江、黄河,一直唱到东海之滨,充分表达了海外侨胞热爱祖国、思念家乡、牵挂亲人的赤子之心。合唱节受到广大华人、华侨的热烈欢迎和赞扬。

Wednesday, December 1, 2004

写在第三届华夏合唱节开幕前夕



写在第三届华夏合唱节开幕前夕

长岛华夏合唱团指挥、申教授律师行SM首席合伙人申建明律师

期盼已久的第三届华夏合唱节就要在2004年12月11日拉开帷幕了。我们长岛华夏中文学校合唱团和兄弟学校合唱团一样,在刚刚过去的几个周末,以十二分的热情投入了紧张的排练。我也再一次过足了指挥瘾。指挥得到位也好,“瞎指挥”也罢,反正我感到非常带劲儿,其乐无穷。

律师做合唱指挥有没有先例?有。美国的一部叫做《Mr. Matlock》的电视连续剧,主人翁是一个毕业于哈佛法学院的从事刑事辩护的名律师,业余时间里,他边弹边唱,还在教堂里做唱诗班的指挥。指挥和组织一个合唱团对自己的工作有没有影响?要说没有是不真实的。我有两个“我”,两个长期以来争执不断、互不相让的我。一个是那个被一些人称为工作狂的我,过去在北大、宾大读书时是这样,后来在圣大、港大做教授时也是这样,现在做律师更是这样,工作起来的确常常是废寝忘食,有时为了一件案子、一项工程,往往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不能有正常的作息时间,只好默默地对家人表示歉疚了。另一方面,还有一个愿意尽量抽取时间参加义务社会活动的我。时间对我来说的确是一个难题。我时常收到各种各样的邀请,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都尽量满足邀请人的要求。可是,由于许多客户都在用一种急迫、企盼的眼神望着我,我的第一个“我”这时候就出来“说话”了:客户需要第一,不能让社会活动影响客户利益。于是,便不得不婉言谢绝一些邀请,有时甚或连答复都顾不上做,只好落一个埋怨、落一身不是。不过,对于某些社区活动,特别是对于长岛华夏中文学校的义务活动,第二个“我”则在更多的场合具有“发言权”甚至“否决权”。在这个时候,第二个“我”就会对第一个“我”说:你需要通过做不同方式的工作休息一下、调剂一下,不能老是业务、业务、业务。我也的确需要休息和调整,于是,就有了第二个我“占上风”的时刻。如果说我参加甚或赞助一些其他社区活动,主要是为了回报社会的话,那么我组织并指挥长岛华夏合唱团,则主要是出于自己的爱好和兴趣。

不用说,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业余指挥。不过,我与音乐还是有缘的。小时候最喜欢的课之一,便是音乐课。青少年期跟当时的私人老师王铁无偿地学习了几年小提琴,练完了一大本又一大本的五线谱练习曲,什么开赛(Kaysser)、马扎斯(Mazas)I、马扎斯II、克罗最尔(Kreuzer)等,只是当时练就的那些技巧,从1978年秋起不再练琴开始,便逐步完全丢失了。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音乐的爱好和理解也更加成熟化了。1983年来到美国留学之后,在丹佛、达拉斯随美国朋友到教堂观看过几次唱诗班和圣诞合唱的排练。朋友们告诉过我,包括指挥在内的所有参与人员都是非专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想不到,他们的业余水平居然比国内的某些专业团体都高。那时起,我对合唱、合唱指挥开始产生了兴趣。1995年我回到北大教书一年半,参加过教工合唱队,也和同事两次到中央乐团排练厅,亲自观赏过严良堃大师指挥和训练合唱团的过程。至于音乐会,观赏的次数就更多了。我看音乐会有个特点,就是把大部时间的眼神都凝聚在某一个人身上:1983年以前,是集中在乐队首席或独奏身上;1983年以后,则是集中在指挥身上。无疑,我对指挥具有了某种偏好和向往。

喜欢归喜欢,但始终没有去自己过一把指挥瘾的机会。2000年,长岛华夏中文学校成立,有些家长对唱歌有兴趣,机会来了,于是我就成了家长合唱团的指挥和主要召集人。虽然我们只是在学校联欢会上演唱,但平时的排练过程已经让我有了一种过瘾感。2001年华夏首届合唱节举办,更成为天赐良机,我们的团员虽然家住长岛,远离华夏大家庭的中心,但还是以《半个月亮爬上来》、《黄水谣》和《保卫黄河》积极地参加了那场盛事。所有参演队伍中,只有我们团是彻头彻尾的业余团体,连个声乐指导都没有,而兄弟团队中,不是有专业指挥,就是有专业声乐指导或歌唱家。我们从兄弟团队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

2002年,华夏举办第二届合唱节。我们仍然没能请到专业指导。一个原来答应领唱的专业歌唱家,后来因故不能前来参加。幸好“海韵合唱团”的部分团员在关键时候前来救场,使我们队以《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故乡的亲人》和《亚洲雄风》获得好评。两次合唱节,我都过足了观看指挥瘾和亲自指挥瘾。

情势变迁,鸟枪换炮,如今长岛华夏中文学校已经从过去的四五十个学生发展到了一百五十多个学生,家长的数量成倍增加,我们的合唱团也非常荣幸地邀请到原上海乐团女高音王珍教授、上海乐团男中音兼作曲家马熙教授以及名振沪上和美东地区的著名男高音沈海华教授作为我们的音乐指导,沈海华教授还担任领唱。指挥吗,仍然由我这个主要组织者担当。有好心者建议:干脆马老师指挥,你唱男低音声部得了,因为你唱的准。我找了两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推搪了过去:第一,我的嗓子不好;第二,我们前两届参演的特色,就是没有专业指挥,这次如果还能保持这一特色,可能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当然,我没有说出更重要的一个理由,那就是我还没有过足业余指挥瘾呢。

我团这次的训练水平,由于有三位专业前辈的训练和扶植,总体上将会大大高于前两届。我感到比过去两届较为轻松一些。一方面,三位教授能够轮流为大家练声,另一方面我采取了“依靠组织、发动群众”的策略,不再事事亲为。说到组织,我必须感谢中文学校的三届领导班子。第一届合唱节时,首任校长郑列东亲自参加排练和演出,校董刘慧敏、吴琪,财务总管周葵等干部都是合唱团骨干,本人的夫人、首任董事会主席储荷婷则以其他方式来全方位支持。第二届合唱节时,从王雪茅校长、刘慧敏董事会主席,到邢影副校长、金亮副校长、吴琪教务长、储荷婷校董以及都德沛、朱原青,所有的学校干部都亲自上阵。这次参演,则由陈群校长亲自挂帅,团员中有包括刘慧敏、朱原青、都德沛、孙芳、严小平在内的多位校董、副校长等学校领导。储荷婷今年再次出任学校董事会主席,但由于她正好在12月11日要在一项中学竞赛中做裁判,我们女儿也正好要参加这次竞赛,她不能参加本次合唱排练和演出。她对大家还说了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夫妻在一起,会打架的。不过,她在幕后还是非常支持这次活动的。很多烦琐问题都是通过这些领导们解决的。

我们的团员是非常好样的,还有一些非团员的家长也特别主持和配合我们的排练。过去几周中,除了必须自己做的事情以外,能让大家做的,我就尽量让大家做了,有些事情不等我想到或者提到,就有人想了、做了。借此机会,很想对大家表示一下谢意。很多事情都是很感人的。都德沛和刘慧敏为了统一大家的服装,跑了许多家商店,终于在一个寒风凛冽的周末,冒雨搭乘长岛火车和公共交通,到曼哈顿唐人街买到了大家比较满意的服装。周葵、梁晓滨夫妇连续五年提供自家的便携式收音CD机供大家使用。我们平时没有钢琴场地,凡是我们有需要,王丹凝副校长、蔡志雄夫妇,总是二话不说把家中的电子琴带到学校。孙芳承担了联系男队员的工作,并且卓有成效。凡是我们需要做某件事的时候,严小平好像总是在那里。何文健主动为我们制作了一些合唱CD,为大家更好地理解《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和《卡林卡》这两首本届参演合唱提供了条件。酷爱足球的韦革,没有一次因别人都在踢球而中断排练。我们需要人复印歌谱时,王怡挺身而出。朱原青、梁晓滨为购买合唱团用具,没少跑腿。都德沛做的事情更是数不胜数:为了给大家看样品,自己花钱先后买了几套服装,而且不能退;联系所有女声;每周将不小的通知栏带到学校,发布关于合唱团和学校的消息;复印乐谱;有时还把自己的电子琴和琴架带到学校……想感谢的人和事还有许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不过,要特别感谢钢琴伴奏许乐成。他已经是我们长岛华夏的老朋友了。最后,还要感谢海韵合唱团。常大一、独伊两位团长亲自带领部分团员远道前来义务助阵,并且不要我们任何形式的补助,我们除了感激,还是感激。

这是一个可爱、和谐的团体。合唱团是这样,中文学校也是这样。过了这把指挥瘾,我就要暂时休息一下了。不过,这种愉悦的排演过程和氛围,将长期留映在我的大脑神经当中。适当的时候

【图为马熙教授(前中)、沈海华教授(弹钢琴者)在为长岛华夏合唱团练声(许乐成摄)】